会员登录 - 用户注册 - 设为首页 - 加入收藏 - 网站地图 果然有种·非凡南繁 | 棉痴赵国忠:“我一生没啥爱好,就是热爱棉花”!

果然有种·非凡南繁 | 棉痴赵国忠:“我一生没啥爱好,就是热爱棉花”

时间:2024-05-12 02:28:58 来源:煊昱头条 作者:综合 阅读:717次

原标题:果然有种·非凡南繁 | 棉痴赵国忠:“我一生没啥爱好,有种就是非凡热爱棉花”

编者按

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”“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,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,南繁确保中国人的棉痴没啥棉花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”,展示了打造农业强国的赵国忠生信心与决心,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。爱好

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,热爱先后有60多万人次南繁科研工作者从全国各地不约而同来到海南,有种利用海南优越条件和丰富热带种质资源,非凡开展作物种子繁育、南繁制种、棉痴没啥棉花加代等科研活动。赵国忠生他们,爱好用青春、热爱智慧、有种汗水繁育出一批批优良种子。据统计,新中国成立以来有近3万个主要农作物新品种,70%以上经历了南繁加代和选育,覆盖物种达40多种。南繁不仅托起中国饭碗的坚实底座,还在精神高地上立起丰碑。

为展现一代代南繁人薪火相传,持续接力托举中国饭碗的非凡历程,海南省融媒体中心(新海南客户端、南海网、南国都市报)推出“果然有种·非凡南繁”系列报道。敬请关注。

新海南客户端、南海网、南国都市报记者 利声富

1月8日傍晚,饭后散步,赵国忠照例走出家门。但与绝大多数老人饭后到公园悠闲散步不同,赵国忠不由自主地走向那30多亩棉花试验地。

工作时一直泡在棉花试验地里,仔细观察、了解棉花育种材料的特征特性,休闲散步也只在棉花地边散步边工作,可见赵国忠对棉花育种有多执着和痴迷。

“没办法,我一生没啥爱好,就是热爱棉花。”三亚市崖州区南繁基地,赵国忠边观察棉花长势边向记者说,“在提高棉花产量、纤维品质试验路上,我会继续干下去,直到走不动为止”。

蓦然回首,73岁的赵国忠在三亚进行棉花南繁育种已46年。当年的毛头小伙,现已两鬓斑白。长年弯腰观察棉花,尽管背稍驼,走起路来略蹒跚,但只要扎进棉花地,赵国忠便精神抖擞。

赵国忠在工作中。记者 沙晓峰 摄

50年如一日 耕耘在棉花南繁育种第一线

2023年1月,三亚市崖州区南繁育种基地,又迎来一年中最繁忙的季节。

73岁的赵国忠时而蹲在棉花丛中,撩开一朵朵正含苞欲放的棉朵授粉,并在记录本上记下棉花生长数据。时而站起来,用手捶了捶酸痛的腰,凝视整片棉花地,仔细观察每一株棉花的长势,将写有棉花特性的标记挂在每株棉花上。

1973年,23岁的赵国忠毕业被分配到河北省石家庄市农科院从事棉花育种工作。从此,他与棉花结下不解之缘。50年来,赵国忠如一日地耕耘在棉花南繁育种第一线。

“转眼间,我在三亚进行棉花南繁育种已46个年头了。”赵国忠说,为加快棉花育种进程,自1977年来,他每年往返于河北、海南两省。10月,在北方收棉花带到海南种一季;次年4月,再将南繁育种基地的种子带回河北播种。

没有自己的品种、平均亩产量也仅27公斤、纤维品质不符合纺织企业加工要求……虽然事过50年,但当初刚进行棉花育种的尴尬永印赵国忠脑海。

“培育自己的高产优质品种”,赵国忠心里默默立下誓言。

但棉花育种,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却难得多了。

中专文化,在20世纪70年代,算得上知识分子了。但赵国忠开始进行棉花育种时发现,自己的那点知识实在少得可怜。

买种植书籍、到图书馆搜集资料……空闲时间,赵国忠千方百计学习棉花育种技术;农闲时节,四处拜访,向国内老专家、老农民请教。让赵国忠如获至宝的是,一路拜访中,他搜集到300多份育种材料。

靠着这300份棉花材料,赵国忠开始他的育种之路。

做杂交组合、田间选择……每天,除了吃饭和睡觉时间,赵国忠都待在棉花试验田里。除了耕地、除草、浇水、防虫外,还有分类、挂牌、登记等一系列工序。

三年,赵国忠的棉花育种终于取得实质性进展。他从40亩试验田栽种的16万株棉花中,试验组合出代号“1724”的优质棉系。

“这个新材料是我在试验田里从第17行到第24行中间获得的。”赵国忠脸上的喜悦之情,可看出他当初选育出这个优秀品种有多兴奋。

赵国忠培育的棉花。记者 沙晓峰 摄

然而,选出优秀棉系并不等于就有了优秀棉种,还需要对它进行测试、定型等工作。但河北每年只能种一季棉花,怎么办?

加代繁育,是加快棉花育种的唯一选择。赵国忠将目光瞄向2300多公里外的三亚,连续46年往返河北、海南进行棉花南繁育种的“候鸟”生活就此开始。

“做科研要有一颗像棉絮一样纯粹的心”,正是靠着这颗纯粹的心,赵国忠50年如一日,耕耘在棉花南繁育种第一线。曾先后主持育成14个省级以上审定棉花新品种,其中6个通过国家级审定。

十年磨一剑 选出新型棉种打擂赢了美国棉种

“怎么可能?中国繁育的棉花单产量比美国还高?”1983年,中国与美国棉花育种专家那场擂台赛,在赵国忠脑海中,一直记忆犹新。让美国棉花育种专家记住了赵国忠这个中国棉花育种专家的品种叫“冀棉8号”。

赵国忠在工作中。记者 沙晓峰 摄

“当时,双方约定各出三个棉花品种,进行联合试验,分别在中美两国种植。”赵国忠说,比赛结果让美国棉花育种专家大吃一惊,在中国,“冀棉8号”产量远远高于美国棉种,在美国,产量最高的也是“冀棉8号”。

事实上,“冀棉8号”是赵国忠历经10年的南繁北育,繁育出来的高产优质新棉种。

随着“冀棉8号”的繁育成功,我国北方棉区单产皮棉不超过150公斤纪录也作古,最高亩产达176公斤。推广种植中,“冀棉8号”凭借植株高大、根系发达、生长健壮,抗逆性强、适应性广等特点,成为我国当时主要种植棉种之一。

而且,“冀棉8号”纤维品质也不错。经权威部门测定,其强力、成熟度、长度、细度互相协调配套,受到纺织企业的普遍欢迎。“冀棉8号”的育成也被专家称为是我国北方棉区植棉史上的一个里程碑。

“冀棉8号”可以说是当时比较好的棉种之一,无论是黄河区域赛还是不同级别的区域试验中,其产量一直占据首位。在黄河区域赛,更是创造了黄河区域1973年以来皮棉单产、单铃重、衣指三项最高纪录,其中皮棉产量比对照增产23%。

“目前在三亚培育的这批棉花材料,主要是茎秆距离地面20厘米左右的紧密型植株,适合大机械收割。”赵国忠摘下一包含苞欲放的棉花说,虽然我国棉花育种已走在世界前列,但每年还需要进口,争取培育出更多高产、优质棉。

南繁育种,逐梦永远在路上。赵国忠心里明白,培育一个棉种要几年甚至十几年时间,随着育种技术的进展,会有越来越多优质、高产棉种出现。只有不断探索,实验,才能培育出更优质棉种。

棉花是喜光作物,为了加快研究进展,从1977年开始,每年冬季,赵国忠都要到三亚进行南繁加代,向棉花育种高峰冲刺。

十年磨一剑,做强种业“芯片”。为培育出更优质棉种,赵国忠用山西、河北、辽宁等3个不同生态条件下的3个不同系统的棉花做亲本,进行杂交选育。

经过11年17代的南繁北育,赵国忠繁育的第二个棉花优种——集高产、优质、早熟、抗病为一体的“冀棉17”。在各区域试验中又摘得第一,在黄河区域试验中,产量三连冠。1994年,通过国家审定。

“我对自己有信心,对棉花育种这份事业更有信心。”谈及50年的棉花育种路,赵国忠眼神坚定地说。

再攀高峰 育出世界首例双价转基因抗虫棉

棉铃虫是棉花的天敌。“看到辛苦种植的棉花即将收获时被棉铃虫吃掉差不多,心里像滴了血般难受。”回想起20世纪90年代初棉铃虫的肆虐,赵国忠至今仍心痛不已。当初,唯一的办法就是用喷洒农药杀虫,但棉铃虫很快产生抗药性,以致出现农药用越多,棉铃虫抗药性越强的恶性循环。

“只有培育出更优质抗虫棉才能解决问题。”赵国忠说,那时候,美国已研制出抗虫棉,但其是由单一的BT基因控制的,也容易诱发棉铃虫产生抗性。

能不能研制、培育出抗虫性更稳定的抗虫棉?

1998年,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承担被列入国家“863计划”的双价抗虫棉研究课题,希望培育出一个载体、两个基因、复合抗性、协调增效的棉种。赵国忠成为5名专家之一。

“1999年,我和团队将导入抗虫基因的397粒种子种在三亚崖州南繁基地里。”赵国忠说,那时候,他们将全部希望寄托在397粒种子上。一天时间,除晚上睡觉,他们就待在棉地里,仔细观察棉花的长势。

成功总是留给有准备、愿付出的人。赵国忠等人终于选育出双价转基因抗虫棉“SGK321”,这是首例拥有我国独立知识产权、也是世界首例的双价转基因抗虫棉。

一个棉花育种材料,至少经过五六代,其性状才能稳定下来。

赵国忠在工作中。记者 沙晓峰 摄

在赵国忠团队4年的连续加代,南繁北育下,2001年,“SGK321”这一双价转基因抗虫棉通过省级审定,2002年,通过国家级品种审定。

单株结铃最多达594个、一般亩产皮棉100公斤以上、抗旱适应性强、容易管理……几十年过去了,谈及“SGK321”这一棉种的优点,赵国忠如数家珍。

“事实上,‘SGK321’的选育的作用不仅仅是育成一个品种,它还是一个优异的种质资源,国内40多个育种单位用‘SGK321’做亲本育成了110多个品系,这些品种在我国各个生态区域都发挥巨大作用。”赵国忠说。

退而不休 73岁仍在河北海南来回育种

“如果没有海南南繁,我选育的几个至少要慢几年。”赵国忠说,在当时棉铃虫危害棉花种植非常严重情况下,慢几年选育出更优质的抗虫棉,意味着什么,每个棉花育种人心里都非常清楚。

转眼间,赵国忠在河北、新疆、海南进行棉花南繁育种已46年了。

“您都73岁了,况且三亚太阳这么晒,没必要天天待在棉花地里,指导年轻人干不就得了?”1月8日,面对记者的疑虑,赵国忠决定地说:“如果哪天不下地,心里就不踏实。”

“棉花赵”,这是赵国忠的微信昵称,简单明了的三个字,正是赵国忠真实写照。

2010年,赵国忠从河北省石家庄市农业科学院棉花室主任岗位上退休后,不再主持育种试验。但赵国忠退而不休,退休13年来,年逾古稀的他每年依然在河北、海南等地奔波。坚持到棉花地里,顶着风吹日晒,选育出抗逆性、适应性等更强的棉种。

赵国忠在工作中。记者 沙晓峰 摄

与他人合作培育的“石抗126”综合性状排名全国第一,作为黄河流域对照品种以及机采棉对照品种;“石早1号”作为河北晚春播棉花的对照品种;近两年选育的几个新品种通过审定,被国内很多棉花科研机构用作亲本,培育成新品种……

“有人说我是‘棉痴’,我愿意当一辈子‘棉痴’,我这一生没啥爱好,就热爱棉花。”赵国忠说,随着南繁硅谷的建设,现在的南繁育种条件、环境比以前好多了。因此,棉花南繁育种路上,他会一直走下去,直到走不动为止。(利声富)

(责任编辑:焦点)

相关内容
  • 约基奇的三条“军规”
  • “最黑暗时期”:美国纽约市2020年暴力犯罪激增
  • 力挺希腊对抗土耳其!法国将增加在地中海东部的军事存在
  • 笔墨寄深情
  • 《战神传奇》鬼谷智者,智谋天下,一站封神!
  • 大连高风险地区逐步解封
  • 天津建立培育机制助力留学人员企业创新发展
  • 新华热评:吴亦凡事件给演艺界再次敲响警钟
推荐内容
  • 《剑灵》开发商公开Q1财报 《剑灵2》年内上线中国大陆
  • 联大主席呼吁全世界团结抗疫
  • 汽车内饰件等18种产品将不再实施3C认证管理
  • 创新成“健康温江”活力之源
  • 影响 4900 万客户,戴尔通知发生数据泄露:涉及姓名、住址等订单信息
  • 第六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闭幕 5部影片获奖